作者:林如海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规划研究办公室)主任
导言
在科技与产业高速迭代的当下,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新产业的崛起,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这些新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先进装备作为硬件支撑,而装备的性能、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新产业的发展高度与市场竞争力。在先进装备制造环节中,新材料是实现装备高性能、轻量化、智能化及特殊环境适配的核心要素,其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成为新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抓手。
有色金属凭借独特且多样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新材料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能为先进材料研发提供核心支撑,还可通过合金化、复合化等方式形成多元结构与功能材料(如铝合金支撑航空航天轻量化需求,铜-钨复合材料的低膨胀特性可提升电池循环寿命,保障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提升竞争力;新兴产业则加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格局的这一剧烈演变,既为有色金属行业带来了需求扩容、结构升级的机遇,也使其面临品种适配、质量升级的挑战。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驱动有色金属需求在规模、品种、质量上发生深刻变革,精准把握这一需求态势是产业规划的核心前提。基于此,本文以2010-2023年中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消费量为基础数据,结合预测模型,选取与有色金属消费关联紧密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9个制造业门类及建筑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剖析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十五五”期间需求预测提供思路。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与延续性
国家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关键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建筑企业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引导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对于新兴产业,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在电子信息产业,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突破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等政策刺激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在航空航天产业,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展望“十五五”,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将保持延续性并进一步强化。在传统产业领域,将继续推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对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新兴产业方面,将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同时,政策将更加注重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有色金属产品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应用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产业结构整体演变态势:传统与新兴的协同调整
“十四五”期间,我国第二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国家的战略导向、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
1.比重稳中有降但地位关键
在“双碳”目标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推动下,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十四五”期末预计降至35.5%左右 。不过,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核心,其增加值每年超30万亿元,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关键地位,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2.高端制造占比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
高端制造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20年的33.7%、15.1%提升到2024年的34.6%、16.3%。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越来越多产品装上“中国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3.数字化转型加速,智能化全面渗透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引擎。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大幅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深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不断涌现。工业机器人密度由2020年每万人246台提升至2023年每万人470台,在全球排名中从第九提升至第三,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灯塔工厂”中我国占79家,居全球首位。
4.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
清洁能源发电行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生态保护类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
5.新兴产业成为增长新引擎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展望“十五五”,随着“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将呈现更显著的升级特征:一是高端制造与高技术产业成为增长核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等高端/高技术制造业,仍保持较高增速(6.0%~12.0%),成为制造业增长的“主引擎”,在GDP中的比重将继续提升。这一群体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迭代(如芯片、人工智能)、绿色转型(如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和消费升级(如智能终端),体现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集中的结构性升级。二是装备制造业内部呈现 “高端化分化”,传统装备与高端装备增速差距扩大。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领域,仍将保持高速增长(6%~9%)。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从“传统产品升级” 转向“新能源化(如电动车)、智能化(如智能网联)、国产替代(如大飞机、高端船舶)”,增速和增长质量显著优于其他装备制造领域。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基础装备”领域,将保持 增长,但增速低于高端装备,其驱动力更多依赖“制造业升级配套(如智能机床)、新能源产业链设备需求(如光伏、储能设备)”,增长与下游高端制造的协同性增强,但自身技术壁垒和附加值低于高端装备,呈现“配套型增长”特征。三是基础原材料制造业增速放缓,绿色转型与下游高端需求主导分化。一些传统用于结构材料的原材料行业,随着房地产、大基建时代的逐渐落幕,需求增长受限,仅满足于基建和传统制造业的刚性需求”,增速与在GDP中占比将持续收缩。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因多数金属品种或具有优异功能特性,或可作为特殊结构材料,在下游高端制造(如电力、电子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的强需求拉动下,需求仍保持5.0%~7.0%的中高速增长,反映基础原材料行业内部已出现“向高端需求适配”的结构性分歧。四是制造业驱动力从“要素依赖”向“创新与绿色”切换,结构性动能迭代加速,所有行业的核心驱动力都将向“创新(如电子设备的AI融合)、绿色(如汽车的新能源化、冶炼的低碳技术)、智能化(如装备制造的工业机器人)”集中,制造业增长动能将从“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结构性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对有色金属需求的影响
需求总量的变化及依据
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我国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总量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态势。从传统产业视角来看,由于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增长速度放缓,对部分有色金属如普通铝材等的需求增长相应趋缓。然而,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进程中,诸多新兴与转型产业因导电、轻量化、特殊功能和绿色可回收要求,离不开有色金属,为有色金属需求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其对铜、铝等有色金属需求巨大。铜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中承担着关键导电作用,单辆电动车的用铜量可达80kg,约为传统燃油车的4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逐年递增,对铜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铝及铝合金凭借密度低、比强度高以及加工性能优异等特性,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从车身框架、发动机部件到电池壳,铝合金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汽车的续航能力与载荷效率。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锂、镍等有色金属的需求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碳酸锂用量约为20千克,镍用量约超过6千克~8千克,按照“十五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0%、汽车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些有色金属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再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铜、铝等有色金属需求持续攀升,铜因其优良导电性广泛应用于电子线路板、电线电缆等产品;铝凭借良好散热性与较轻重量,在电子设备外壳、散热器等部件制造中应用广泛。据相关数据显示,每5G基站对铜的需求量约为18公斤~20公斤,随着“十五五”期间5G基站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仅该领域对铜的需求就将有可观增长。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对高性能的有色金属材料需求持续攀升。在电子设备中,银纳米线、铜线圈等被用于制造精密电子元件,以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与数据处理。如柔性压力传感器采用银浆印刷电路,厚度仅0.3毫米却能承受百万次弯折,银的高导电性与PDMS基底的弹性结合,确保传感器在拉伸30%时仍保持信号稳定。
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深海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同样如此。在航空器制造中,为满足飞行器对轻量化、高强度和耐腐蚀的严苛要求,铝、钛等有色金属成为关键结构材料,预计到“十五五”末,该领域钛合金需求将较“十四五”末增长20%以上。。在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中,铜、铝等金属从精密零部件制造到关键基础设施搭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有色金属品种方面,传统产业主要依赖钢铁、铜、铝等常见有色金属,而新兴产业则对锂、钴、镍、钛、稀土等稀有和高性能有色金属需求大幅增加。
在电子信息产业,除铜、铝外,随着芯片制造技术进步,对高纯金属如硅、镓、锗等在半导体材料制造中的需求日益增长,预计“十五五”期间,该领域对镓锗需求的复合增长率将达9%和12%。从需求层次来看,传统产业对有色金属质量和性能要求相对较低,主要关注成本与基本性能;新兴产业对有色金属质量和性能要求极高。航空航天产业使用的钛合金,不仅要求高强度、低密度,还需具备良好耐高温、耐腐蚀性能,以确保极端环境下航空航天产品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航空级钛合金的纯度要求已达到99.9%以上;新能源汽车电池采用锂、钴、镍等材料,对纯度和稳定性有严格要求,纯度的微小差异可能对电池性能和寿命产生重大影响,电池级碳酸锂纯度需达到99.5%以上。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高端、高性能有色金属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投入。
对“十五五”有色金属需求量的预测
对于“十五五”有色金属需求量,有的机构也做过预测,“预计2030年,我国十种原生有色金属消费总量将超过1亿吨(含直接利用再生铜和再生铝),年均增速达到3.2%,略低于“十四五”时期4.9%的年均增速”,与本文的乐观情境下的研究结果接近。以下为本文的研究思路,仅供研究探讨。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尝试建立历年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与各工业部门(与有色金属消费有关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之间的关系,以期量化两者关联性,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国家及行业层面公开的统计数据存在显著缺口——不仅关键指标披露不全,且时间序列呈现明显断层,大量数据需要人为估算,这种数据稀缺性、不连续性和不准确性严重制约了模型的可靠性与普适性。
选取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服饰(C18)、家具制造(C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C31)、通用设备制造(C34)、专用设备制造(C35)、汽车制造(C3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C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C3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C39)、建筑业(行业代码为E47+E48+E49+E50)
注:表中数据有的直接来源于行业报告,多数为根据公开的关联数据推算,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行业专业人士指正。此数据仅为本文研究所用,以下数学模型也是基于本表数据,数据变更,模型中的相关系数也会做相应改变。
完整的十种有色金属消费量没有现成的数据可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定期公布铜、铝、铅、锌、锡、镍的消费量,其他金属为根据相关数据推算。
注,铜、铝、铅、锌、锡、镍数据为协会信息统计部公布数据,铜铝为全金属消费量,锑、镁、钛根据信息统计部公布产量和进出口量,不考虑库存变化情况下的计算结果,硅消费量为推算结果,仅用于分析趋势。
十种有色金属总量数学预测模型如下:
模型公式(基于给定数据拟合)Ytotal,t=1260+182⋅SE,t+65⋅SC36,t+58⋅SC38,t+52⋅SC39,t+38⋅SC31,t+22⋅SC37,t+18⋅SC35,t+15⋅SC34,t+8⋅SC21,t+3⋅SC18,t+εt
每一种单一金属都有其自身对应的数学预测模型,这里不一一列举。
变量定义:
Ytotal,t:第t年十种有色金属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附表“十种有色金属总量”列);
SE,t:建筑业(E47+E48+E49+E50)GDP占比;SC36,t:汽车制造(C36)GDP占比;其余类同。
εt:随机误差项(2010-2023年拟合误差范围-25.3万吨至+28.7万吨,平均误差率0.38%,2023年预测值8256.8万吨,与附表实际值8281.9 万吨误差0.3%)。
拟合效果:调整后R2=0.94,可解释94%的总量消费变化,通过F检验(F=128.5,P<0.01)与各系数t检验(均P<0.05)。
注:全金属消费量
预测受多种因数和条件制约,一种方法难以准确预测,需要多种方法相互校验,本研究仅作为思路之一。
“十五五”时期中国有色金属消费量增长的风险因素分析
“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消费量尽管增长可期,但也面临多维度风险,这些风险既可能抑制总量增速,也可能引发消费结构波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核心消费行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建筑业需求超预期收缩、汽车制造业增长乏力、电气机械行业波动都将对有色金属需求带来巨大冲击。二是技术替代与材料升级风险。替代既可能发生在金属间替代:例如,电力电缆领域若铝合金电缆替代铜电缆,也可能发生非金属替代金属,例如:汽车轻量化领域若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铝合金,关键是替代与被替代材料之间的性能价格比。三是政策与环保约束风险“。双碳”目标下,环保政策、产业调控政策可能通过限制供给端间接影响消费,或通过引导需求结构调整来抑制部分有色金属消费。进出口政策、资源约束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消费。四是宏观经济与外部环境风险。有色金属消费与宏观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国内经济增速、消费信心、制造业外迁等因素都会影响有色金属消费。
高风险品种:硅(受光伏增速放缓、钙钛矿潜在替代影响)、镍(受新能源汽车需求波动、不锈钢需求收缩影响),若风险集中爆发,可能导致这些品种消费量增速降至1%以下甚至负增长;
中风险品种:铜(受电缆替代、电子需求波动影响)、锌(受钢铁产量下降、环保限产影响),增速可能较中性预测值下降1至2个百分点;
低风险品种:铅(需求基数小、替代空间有限)、锑(阻燃剂需求刚性),增速受风险影响较小,但仍可能低于1%。
从总量看,若上述风险叠加,“十五五”期间十种有色金属总量消费年均增速可能从1.9%降至1%以下,2030年消费量可能低于9000万吨(中性预测9645万吨),较原预期减少600万吨以上。
建议
对有色金属企业的建议
有色金属企业应密切关注全球和国内工业结构演变趋势,尤其是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等领域的需求增长态势,加强市场研判,及时调整生产与投资策略。加大在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以满足新兴产业对有色金属的高品质、高性能需求。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抓住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机遇,扩大产品出口。同时,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整合资源,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政策制定者应继续出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有色金属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关注国内矿产短缺品种和短板产品产业的发展,保障其原材料供应与技术创新支持。加大对有色金属行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降低对外依存度。此外,还应加强行业规范与标准制定,适度管控技术出口,防范产业过度外迁,促进有色金属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