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12日消息,2025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周于本周一(10月13日)开幕,今年的大会面临供应扰动、碳边境税与贸易壁垒的复杂背景。铜、铝、锌三大基础金属市场正在经历价格结构性分化与政策不确定性叠加的阶段,全球金属产业链面临重估。
一、铝市:碳边境税与关税博弈推高欧洲溢价
距离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实施仅剩三个月,铝市场已提前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由于欧盟委员会尚未公布2026年基准排放数据,进口商对未来成本缺乏明确预期,导致市场提前抢购低排放产品。鹿特丹地区的P1020A铝锭溢价在10月7日升至每吨250–280美元,较上月显著上涨,显示碳成本预期已被部分计入现货价格。
自2026年起,Fastmarkets将把CBAM附加成本纳入欧洲铝溢价评估体系,这意味着欧洲铝加工及终端制造商将面临更高采购价格。
与此同时,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谈判仍悬而未决。美国此前对加拿大铝征收50%关税,导致大量加拿大铝流向欧洲,使欧盟7月进口量较5月增长逾三倍。若年底达成贸易协议,加拿大货源重新流向美国,欧洲供应趋紧,鹿特丹溢价或将再度走高。
二、铜市:冶炼费崩塌与矿山中断推高价格
铜市成为LME周最受关注的焦点。2026年度铜精矿处理费/精炼费(TC/RC)基准谈判陷入僵局,部分业内人士预测将跌至零甚至负值。此前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与中韩冶炼厂签订的2026年中期合约价格已为零,较2025年21.25美元/吨的水平大幅下降。
业内普遍认为,传统的年度基准体系已被破坏,市场正向现货定价机制转变。尽管冶炼费极低,中国冶炼厂凭借副产品(金、硫酸)收入维持高利润,而海外冶炼商如PASAR(菲律宾)和Tsumeb(纳米比亚)则相继减产或停产。
此外,油气贸易商进入铜精矿领域,推动形成交易商与冶炼厂之间的“双轨市场”,现货报价价差一度扩大至40美元/吨以上。
在阴极铜端,美国50%关税豁免令缓解短期压力,但此前市场囤货已使COMEX库存升至22年来高位,约60万吨铜被离场储存。矿山端方面,印尼Grasberg、智利Quebrada Blanca与刚果(金)Kamoa-Kakula的生产事故共造成约84万吨产量损失,推动LME铜价在10月突破每吨10,800美元。多家机构预期,铜供给紧张将持续至2027年,价格维持高位震荡格局。
三、锌市:库存骤降掩盖需求疲弱
LME锌库存自7月以来持续下降,10月8日仅剩38,250吨,引发市场猜测哪家贸易商在大量提货。尽管库存锐减,全球需求依然疲软——中国房地产与欧洲汽车行业复苏乏力,使终端镀锌消费低迷。价格因此维持相对坚挺,但市场预期2026年将出现供应过剩。
刚果(金)、秘鲁、欧洲及中国多座新矿投产,加之俄罗斯Ozernoye矿加速向中国发运精矿,全球锌供应将大幅增加。业内关注2026年锌精矿TC基准能否延续上行趋势,预计在矿端扩产而冶炼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的过渡期,TC仍将维持高位。
四、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2025年LME周的主题集中于“供应约束与制度成本的碰撞”。铜市供给紧张、铝业碳成本上升、锌价在库存与需求的错位中摇摆,凸显全球金属市场正进入高波动时代。未来一年,市场走势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
1. 贸易与关税政策走向——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强硬立场及美加谈判结果将直接影响全球金属流向;
2. 碳政策执行节奏——CBAM实施细则与碳价波动将决定欧洲金属成本结构;
3. 矿山与冶炼产能恢复情况——供应能否正常化是判断金属价格高位能否持续的关键。
LME周不仅是一场市场展望的会议,更是产业链重构前夜的观察窗口。无论铜、铝或锌,价格走势背后的主线都是“成本抬升与供应受限”,这将成为未来几年全球金属市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