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再生有色金属原料进口管理新模式,提升战略资源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8月21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举办的再生有色金属原料管理模式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中国海关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健、副秘书长王延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吉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王伟东等出席会议,来自杭州海关、天津海关、宁波海关、台州海关、佛山海关等代表,以及十余家再生有色金属领域重点企业、产业园区负责人参加会议。
王吉位在发言中指出,再生金属产业作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而进口再生有色金属原料在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回顾了过去五年,在海关总署等相关管理部门和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再生金属原料进口管理中标准不断完善,进口品种不断增加,进口渠道日益拓宽,并在模式创新与资源保障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效。他希望,此次研讨能收集原料进口实践中的难点及经验,为进一步政策优化提供建议思路。
王延春肯定了再生金属原料对国家战略安全、产业绿色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仍存在国际资源竞争激烈、数字化溯源管理体系不完善、开箱查验比例较高等现实问题。海关学会与再生金属分会等单位正在联合进行“数字化推动再生有色金属原料进口供应链战略安全”课题研究,要通过结合新技术设计创新管理模式,在全球原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提升我国在全球再生金属原料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会上,参会代表提出了海外再生金属原料出口收紧,海外预处理风险较大且成本较高等现实问题,并围绕建立进口企业“白名单”制度、机器视觉辅助查验方案、目的地管理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创新进口管理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李文健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提升再生金属原料进口管理水平,首先应凝聚从技术提升、操作规范、精准监管三个方面着力的共识,发挥技术手段与诚信管理的有机结合;其次是实施进口企业分级智能化管理,建立全国统一数字共享机制,对合规企业给予通关便利;三是创新原料进口管理模式,在产业集聚区或综保区探索副产物再利用、集中预处理等试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四是建立进口转关管理制度化推广机制,完善“源头+口岸+目的地”管理机制;五是循序渐进地推动更多品种纳入可进口再生金属原料范围。接下来,海关学会将系统梳理本次研讨会的有益建议,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行业诉求,并推动确立再生金属原料的绿色资源属性定位。
与会代表一致认同,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各方将加强协同联动,持续优化进口管理模式,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