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氧化铝全面遭遇抛售,期价直线跳水,主力合约1月累计跌幅近24%。春节假期归来,这轮跌势稍有缓和,近日期价在10个月低位处徘徊。
氧化铝止跌企稳是受成本端支撑吗?海外矿端扰动所带来的冲击是否基本解除?后续国内铝土矿到港量会持续提升吗?国内铝土矿复产情况如何?未来国内氧化铝产量会稳中有增吗?氧化铝后续期价走势将如何?文华财经【机构会诊】板块邀请氧化铝期货专家为您详细阐述。
【机构会诊】:最近氧化铝终于止跌企稳,更多是受成本端支撑吗?
海通期货研究所有色研究员 胡畔:节后第一周氧化铝开盘大跌而后呈现低位震荡走势,目前盘面价格已经跌至行业完全成本附近,成本存在一定支撑,另外供应端传出北方某氧化铝厂投产预期延后至3月底4月初的消息,而需求端西南地区部分电解铝厂此前减产或技改项目或逐步开始复产,需求小幅回升预期亦有支撑,不过整体上现货趋松状态仍难以扭转。
中原期货投资咨询部高级研究员 刘培洋:截至2月7日,当周中国氧化铝行业含税完全成本平均值约为 3319.49 元/吨,目前主力2505合约跌至区间3400-3500元/吨,已经接近山西、河南部分企业的成本,成本端支撑有所显现。
【机构会诊】:海外矿端扰动所带来的冲击是否基本解除?后续国内铝土矿到港量会持续提升吗?
海通期货研究所有色研究员 胡畔:近期海外矿端扰动暂缓,铝土矿到港量延续增加,据SMM 1月31日矿石到港414万吨,较前一周增加20万吨。据钢联数据,近几周几内亚地区港口发运量和海漂库存均呈现增加状态,澳大利亚受雨季影响发运略有放缓,整体上海外铝土矿供应整体呈现增加态势。
国投期货期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冬博:海关数据显示12月我国进口铝土矿1498万吨环比增长超20%。阿铝GAC虽尚未恢复出口,但随着几内亚雨季结束,矿山发货基本正常,据机构不完全统计近期港口周度平均发运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较去年12月以前有明显提升,后续到港预计稳中有增。
中原期货投资咨询部高级研究员 刘培洋:海外方面暂时没有新的扰动,据Mysteel统计,截至2月7日,国内港口铝土矿为1909万吨,年初以来累计上涨约237万吨。发运方面,几内亚目前发运较为顺畅,周度发运量创出新高,预计未来国内铝土矿到港量会持续提升。
【机构会诊】:国内铝土矿复产情况如何?未来国内氧化铝产量会稳中有增吗?
海通期货研究所有色研究员 胡畔:国内山西地区部分企业自备矿山仍处于停产状态,西南贵州矿山春节期间基本停工,初七后陆续开工,目前生产相对稳定,另外企业对两会矿山政策持悲观态度,预计国产矿持续偏紧状态。
氧化铝方面,目前暂未了解到大规模减产或检修计划,供应端产能增量仍在逐步落地,截至1月末中国氧化铝建成产能较上月增加100万吨至10402万吨,主因月内山东地区某氧化铝厂新增产线投产,运行产能增至9017.5万吨,周内全国氧化铝周度开工率较上月增长0.64%至86.94%。后续看在进口矿增加预期下,氧化铝供应仍以增加为主,不过需要关注价格下跌利润收窄对于矿端的负反馈以及是否会对投产进度有进一步的影响。
国投期货期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冬博:高昂矿价下国产铝土矿生产意愿高,矿石供应略有增加,但大规模复产依然受到限制。国内氧化铝生产依然依赖进口矿,目前运行产能已经升至9000万吨以上并不断刷新新高,虽然价格大幅回落但月均结算价仍有利润,短期氧化铝产量维持上行,后续随着亏损加剧存在减产可能。
中原期货投资咨询部高级研究员 刘培洋: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内陆矿山虽逐步推进复工工作,但矿山复采手续审批工作需一定时间推进,国产铝土矿供应增长空间较为有限。截至 2 月 6 日,中国氧化铝建成产能为 10440 万吨,周度开工率约为 86.02%,远高于去年同期的77.79%。2025年,国内氧化铝新增产能预计超1000万吨,国内氧化铝产量大概率稳中有增。
【机构会诊】:当前氧化铝期货反弹动能似乎不足,如何看待后续期价走势?
海通期货研究所有色研究员 胡畔:当前氧化铝期价跌至行业完全成本线附近,成本和某氧化铝厂投产预期延后消息给予支撑,后续继续大跌空间或相对有限,但短期现货趋松态势仍难以扭转,预计在成本线附近偏弱震荡为主,关注投产进度和矿端价格变化,中长期仍逢高偏弱看待。
国投期货期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冬博:短期来看盘面价格跌破行业平均成本,高位成本产能亏损,但按月均价结算亏损压力暂不高,企业生产影响尚不明显。春节后现货市场成交较活跃,贸易商贴水出货积极,北方出厂价已在3500元以下,印证供需平衡维持向宽松方向发展。随着高成本氧化铝企业逐渐面临亏损压力,矿石价格回落幅度扩大是时间问题,已投和待投产能将逐渐释放产量,氧化铝出现实质性规模减产前价格仍有一定回落空间。
中原期货投资咨询部高级研究员 刘培洋:目前,市场对氧化铝供应增加的预期较为一致,需求端整体较为平稳,海外矿石暂时没有变化,因此市场缺乏新的驱动,氧化铝期货价格跌至接近成本区域后或存在一定技术性反弹,后续重点关注新增产能的落地情况是否会导致新的供需错配。